世界地球日:在青山綠水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意盎然的山林,春花爛漫的田園,碧波蕩漾的海面……今年4月22日,是第52個世界地球日。在這個向“地球家園”表達敬意的日子里,我國以“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作為活動周的主題,引導全社會樹立“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”的生態(tài)文明理念,動員社會公眾積極踐行“節(jié)約資源、保護地球”的綠色行為。 值得一提的是,在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國地球日活動將一直沿用“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的主題,這體現了我國對推進生態(tài)文明建設,參與全球生態(tài)事業(yè)發(fā)展一以貫之的態(tài)度和實踐。 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需要頂層設計。撥動時間的指針,我國“十一五”規(guī)劃首次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,“十二五”規(guī)劃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,“十三五”規(guī)劃專門布局生態(tài)文明建設…… “珍愛地球”需要形成綠色生活方式。在地球日活動周期間,各地圍繞生物多樣性、碳中和等重點內容,舉辦了“自然保護公益沙龍”、知識線上競答、科普講解大賽等活動。愛護自然,建設好美麗家園,正成為一種理念、化為一種行動,不僅在世界地球日這一天,更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傳承與堅持。 漫步在云南撫仙湖,天很藍很高,云很白很低,海鷗在周邊盤旋,水鳥嬉戲啼鳴。游人拍著照片,發(fā)著“朋友圈”,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被定格在鏡頭中。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區(qū)域,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扭角羚在山上漫步,成群的小麂在林間穿梭、跳躍。今年春天,四川多個地方的村民與下山的野生大熊貓相遇。 不僅是野生動物,不少被認為“野外滅絕”的珍稀野生植物也被發(fā)現。光葉蕨是我國特有的、國家一級保護植物,在1992年出版的《中國植物紅皮書》第一冊中,光葉蕨被列為瀕臨絕滅。2020年6月,科研人員又在峨眉山發(fā)現了光葉蕨。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國生態(tài)文明建設的重要工作,也是生動有效實踐的顯著特征。 近年來,我國通過不斷完善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律體系和管理制度,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合作,大力實施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拯救繁育,以及野生植物就地遷地保護和回歸自然等舉措,有效保護了90%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、65%的高等植物群落、85%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。大熊貓、朱鹮、藏羚羊、蘇鐵、珙桐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了恢復性增長。 保護生物多樣性,保護生態(tài)安全屏障,是留給子孫后代的珍貴自然資產。“十四五”規(guī)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,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,構筑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,加強國家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修復,加強外來物種管控。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介紹,通過實施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及觀測網絡建設,發(fā)現了新種和新記錄種50余個,基本摸清了我國生物多樣性狀況。目前,全國劃定了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(yōu)先區(qū)域,維管植物、野生脊椎動物數量占全國總種數的85%以上。 更值得期待的是,聯合國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第15次締約方大會(COP15)今年將在中國昆明舉辦,大會將制定“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”,是繼“愛知目標”后,全球新的1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。據了解,自簽署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以來,我國通過完善政策法規(guī)、加強就地和遷地保護、深化國際合作等政策措施,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,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廣度、深度和專業(yè)度得到提升。 推動綠色低碳發(fā)展 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2020年6月,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正式投入使用。該工程將張家口地區(qū)上百家風電場、數千家光伏電站連成一個有機整體,實現了大規(guī)??稍偕茉从押媒尤?、多種形態(tài)能源互補和靈活消納。據此,北京2022年冬奧會將實現奧運史上首次100%綠色電力供應。 北京冬奧場館實現綠電供應,只是我國履行低碳減排承諾、實現綠色發(fā)展的一個縮影。一直以來,我國持續(xù)推動能源清潔低碳、安全高效利用,加快新能源、綠色環(huán)保等產業(yè)發(fā)展,促進經濟社會發(fā)展全面綠色轉型,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。 為進一步應對氣候變化,2020年9月,我國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,力爭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到峰值,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今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明確,要優(yōu)化產業(yè)結構和能源結構。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,大力發(fā)展新能源,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(fā)展核電。 |